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为什么说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助理、机器翻译、机器写作、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技术属于人工智能,而诸如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媒体播放器等通常不被归入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一个容易把握和界定的科学定义?
人工智能的一个比较流行的定义,也是该领域较早的定义,是由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
历史上,人工智能的定义经历多次转变。直到今天,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有很多种。
维基百科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为:人工智能是有关“智能主体的研究与设计”的学问,而“智能主体是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
2018年8月23日,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表示,大众对人工智能存在一些误区。
李彦宏认为目前对人工智能存在的误解主要有三方面:1、人工智能长得不应该像人,对于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机械思维;2、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走不通;3、人工智能“威胁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
第一个误解,当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时候,你头脑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图画?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误区,人工智能长得不应该像人,我们的经历不应该花在怎么去造出一个机器来长得像人,不应该花在解决让这个机器怎么学会走路、怎么学会跑步、怎么学会上下楼梯,这是一个机械时代的思维。如果要让这个机器去替代人的体力,我们在工业化时代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第二个误解就是机器怎么像人一样思考,现在有很多的研究是研究人脑怎么工作,我认为这条路也走不通。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现在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算法,近些年的创新跟人脑的工作原理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事实上,我们人类根本还没有搞清楚人脑是怎么工作的,又何谈用机器来模仿人脑的工作原理。所以人工智能不是模仿人脑的工作原理,而是要用机器的方式实现人脑能够实现的价值或者作用。
第三个误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威胁论”。很多人担心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所控制,有一天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技术会毁灭掉我们,这个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因为我们在做每天的技术方面的研究时,会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就是所谓的AGI实现,其实还离我们非常远。
“人工智能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这是人工智能发现早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定义方式,但这种定义特别不可取,人对大脑工作机理的认识尚浅,而计算机走的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道路。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类似仿生学的直观思路。既然叫人工智能,那用程序来模拟人的智慧就是最直截了当的做法。但历史经验证明,仿生学的思路在科技发展中不一定可行。一个最好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飞机的发明。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一直梦想着按照鸟类扑打翅膀的方式飞上天空,但反讽的是,真正带着人类在长空翱翔,并打破鸟类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记录的,是飞行原理与鸟类差别极大的固定翼飞机。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