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节为何倍思亲?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定档9月30日全国上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又是一年中秋节。在中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天文知识消解月宫神话,月饼不再是稀有美食,但为何我们遇到佳节良辰,思念会加倍呢?
复旦大学中文系查屏球教授认为,古时,中秋之所以能如此调动文人的感情,引发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难以团圆的节日。中秋不像春节、冬至,那都是农闲的时候,气温也适宜食品储存,家人团聚才容易实现。正因为难以团圆,中秋才成了我们对分离的家人倍加思念的时分。比如苏轼在《水调歌头》小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寄托了苏轼对七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苏辙无限的想念。这种对家人团聚的愿望,与农耕文明不无关联。
“乡土社会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基础。”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范丽珠这些年一直在做田野调查,她说,虽然各地中秋习俗不可一概而论,但共性的是,都会有一些祭祀活动。作为一个几千年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国家,中国的传统信仰里包含着大量对自然的崇拜,比如对天地、日月。这种崇拜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规范了我们的一些行为。“社会学上讲‘传统的再发明’,即为传统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又把传统的一些理念继承下来。所以我说传统理念、信仰、价值,一定会跟节日一样持续下来。毕竟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讲一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味不会淡,反倒更浓了。”
我国民间流传着大量以月亮为主题的神话与传说。祭月的风俗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到5世纪)的《周礼》中就有所记载。自唐宋开始,拜月赏月活动日益繁盛,逐渐成为全民广泛参与的节庆。借助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我们庆祝丰收、感恩自然,每每呈现人月相亲的场景。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深信,只要中国人在,中国文化在,中秋这个节日就一定会传承下去。“这个节日表达的是大家对于生命的一种尊重,对亲情、友情的尊重,所以一说到这个节日,我们就会感觉特别温馨、亲切。生命中应该有一些节日,让它周而复始又张弛有度地运行。我觉得不用刻意去给中秋赋予什么新的内涵,大家好好过节就行,只要好好过节,中秋就会给大家留下一段记忆、一种向往。”
正如明代徐有贞在《中秋月》一词中的朗然愉悦、情绪高昂:“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