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央视点赞抖音博主张良仁教授:用美食考古流量,提升公众理解和支持

2024.10.05 | 念乡人 | 35次围观
央视点赞抖音博主张良仁教授:用美食考古流量,提升公众理解和支持
  近日,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因“考古探店”短视频介绍历史知识,成为了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美食博主”,收获178万粉丝。他曾受邀参与央视热播美食节目《三餐四季》,与撒贝宁同台。最近,张良仁再次登上央视,成为《新闻周刊》每周人物,引发了广泛关注。   “凭借严谨的学术对美食刨根问底,让观众发现,历史和美食也能是天生一对。但他更希望,美食考古流量,能提升公众对考古的理解和支持。”节目中这样介绍道,“不能支持获得知识生产知识,还能与社会公众分享知识,考古学的未来任重道远。”   从2023年8月开始,张良仁教授就自己拍摄制作视频,专门做美食“考古”,至今探访并带火了包括南京京华汤包店等80多个宝藏小店。在抖音,网友们纷纷催更这位“美食博主”,想和他一起感受“味蕾上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他还因此获得了一个特别的名字:“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今年已经54岁的张良仁,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考古学习与工作已经36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作为一个“跨界”教授,张良仁看上去与“美食博主”四个字似乎有些距离:瘦弱的身材、有些斑白的鬓角、“焊在头上的鸭舌帽”,一副黑框眼镜……这样的“教授风”穿搭,似乎不符合任何一种“博主”风格。「教学」「研究」「学生」——张教授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自己。然而,在抖音发布的美食短视频中,张教授的每句介绍和科普,都透着一种与时俱进的俏皮,点开他的短视频,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一笼汤包,背后其实是蒸笼7000年的历史;一颗冻梨,能追溯到西周就有的冷冻技术和华夏智慧;一份锅包肉,有着当年的满清和沙俄外交的渊源……在张良仁的视频介绍里,一道道美食背后,是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和历史中不为人知的往事与底蕴。在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评论:“考古可以吃到这么多美食,我也想当教授的研究生了!”   其实,在成为“探店美食博主”的过程中,张良仁教授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做博主,比想象得要难得多,不仅需要表演天赋,更要有细腻的感情和表情。为了让自己的专业走得更远、做更有意义的知识传播,张教授请来播音员专门纠正发音吐字、改善语调,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美食视频。一条成功的视频背后,其实是无数次越过舒适区的尝试,和对于考古学科的坚守和传承。   张良仁教授表示,自己最大的理想,其实是用探店带来的收入,带着学生们去伊朗,继续完成他们已经挖掘了一半的遗址,在那里已经发现的仿制中国青花的瓷器,也许能加强中国在丝绸之路的话语权,讲述更多的历史细节。   半年时间里,张良仁教授的美食视频,不仅把考古知识普及给更多人,还带火了包括南京京华汤包店在内的80多个宝藏小店。在南京汤包店,老板专程感谢张教授,因为他的视频,店里比以前多了不少客人。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张良仁说,自己做“考古美食”视频的初心,其实来自对人间烟火的关注。他认为,史书典籍里,总在记录王侯将相、王朝兴替的故事,但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却很少在传统文献中被提名,因此,他想用美食短视频,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几千年前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能被今天的世人重新看到。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张良仁教授在自己短视频账号的个性签名里写下过这样一句话。考古,美食和教育,此刻似乎也形成了一个闭环,印证着跨越时间的精粹,在千年后依然会有回响。王朝兴替、盛衰荣辱固然重要,但老百姓的一粥一饭、普通人的世间烟火,才是历史得以存续的原因。   《2023年抖音生活服务探店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抖音58万达人通过探店获得稳定收入,探店为商家增收729亿元,其中,直播为商家同比增收10倍,短视频为商家同比增收92%。“美食探店”正在成为人们感知生活、重拾美好的体验方式,也有更多像张良仁教授一样的学者,选择用短视频,分享有意义的经历、有价值的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