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言传身教,开拓创新,为这位老师点赞

2025.03.04 | 念乡人 | 106次围观

刘跃文从香港城市大学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段经历,让他看到业界和学术界的脱节,也更进一步激发了他决心回到高校,做打通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桥梁”工作。然而,从社会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谈何容易。绝大部分现实问题过于琐碎和复杂,很难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而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又太理想化,根本用不到现实场景中。经过几年的迷茫,刘跃文认识到自己多方面的不足,他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我。

图片

幸运的是,刘跃文深入一线的工作作风、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态度,逐渐获得了一些合作单位的认可,也获得了一些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机会。

面向国家边境社会治理的重大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社会治理研究;

面向违法犯罪行为涉及的数据量大、样本小的特点,开展“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研究,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的准确率及应用的有效性;

面向大规模人群流动带来的拥挤、踩踏等风险,基于时空神经网络探索大规模人群流动数据中存在的出行、旅游等规律,开展人流预测、峰值预警等工作。

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效。研究论文也发表国际顶级期刊上,获批1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并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发展变化太快,很多时候,半年前公开的文献,半年后已经过时了。“要跟上都很难,更别提创新。”一路走来,刘跃文深知其中的辛酸。如何培养科研团队的核心能力,如何“超前谋划,超前思考”,成为他不断思考的新课题。

图片

刘跃文深知,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社会的新挑战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组织团队一起努力、而不是单打独斗,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个人虽然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2025年的第一天,刘跃文带领团队一起到翠华山并打卡留念。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攀登人生的下一座高峰,刘跃文一直在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