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张海莺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装备基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一步释放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潜力。
《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家至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
业内专家表示,《方案》的发布,将给新型储能制造业带来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能够统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能源转型,培育经济增长点。
《方案》提出实施六大行动
2024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是构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与传统储能技术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具有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应用场景广等优势。它就像巨型“充电宝”,在用电波谷时段蓄电、用电波峰时段放电,能够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缓解高峰时段供电压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储能制造业是为新型储能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的制造业的总称。其以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和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为主要领域,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统等的生产制造。“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取得积极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现,全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注意到,《方案》共提出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贸易投资合作提升等六大行动。
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型储能在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技术、成本、商业模式等难题,迫切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紧密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国内外市场动态变化以及技术迭代升级情况,适时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与完善。“本次《方案》的出台,对于提升新型储能市场热度,推动工程化应用,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已经拥有不俗的发展基础。
刘勇表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8.3吉瓦,同比增长126.5%,标志着新型储能行业正式步入一个深度变革与高速发展交织的新阶段。根据部分省份发布的新型储能发展规划,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产值目标总额将超2万亿元。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不得向新能源企业分摊不合理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方案》提出的六大专项行动中,“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方案》提出,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同时,面向数据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业园区、工商业企业、公路服务区等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推动配置新型储能。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在城市照明、交通信号、农业农村、公共广播、“智慧车棚”等公共基础设施融合应用,鼓励构建微型离网储能系统。
“在我们看来,《通知》《方案》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取消了电源侧强制配储,有望减少储能设施‘建而不用’的现象;另一方面,鼓励电网侧储能及用户侧储能,鼓励市场化的独立储能电站,鼓励将专业的事交到专业的机构手上,这样更有利于新型储能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一位储能行业人士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有利于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多领域应用需求,夯实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动能,助力能源革命稳妥推进和“双碳”目标实现。
贸易投资合作稳步提升
《方案》提出的六大专项行动中,还有一项是“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
其中,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的内容包括,探索将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纳入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框架,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支持新型储能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布局等。
“海外储能市场成熟、产品单价高、利润空间可观,出海成为储能企业穿越洗牌周期的破局之路。”刘勇表示,但储能产业同样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需保持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
刘勇建议,应加速挖掘中东、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和国家的储能需求,合理规划海外产能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不同企业渠道资源优势,通力合作,抱团出海,相互赋能,避免无序竞争,逐步建立合作共赢的储能生态链,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全球化布局。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