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30岁的菏泽人张军,在山东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着一家餐饮小店。他不仅是店主,也是一位痛失爱女的父亲,还是一名从事公益服务的志愿者。每天除了忙活店里的生意,他还要骑着电瓶车,去医院帮外地病友挂号缴费。他与济南的故事,也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
2月18日下午,山东省肿瘤医院一楼大厅,张军排在长长的挂号队伍里,同时与视频电话里的一名男子沟通着。
“你别着急,听我的,一步步来。”电话那头的男子有些着急,张军安抚着他的情绪。在张军的引导和操作下,出示医保码、出示付款码……仅通过视频,这位身在陕西的患儿家属就完成了异地挂号缴费。
当天下午,张军还要在医院里为五六位素不相识的外地病友办理不同的业务。这一免费又细致的“跑腿”服务,也是这位父亲“自我治愈”的方式。
张军在医院为外地患儿“跑腿”办理挂号等业务。
通过视频与患儿家长联系。
济南,温暖了女儿“最后一程”
2019年12月份,张军和贾清华小两口带着患病的女儿从菏泽老家来济南就医。不幸的是,经过3年8个月的治疗,女儿最终还是离开人世。
其间,小两口经历了磨难,也感受了温暖。
“孩子治病期间,济南当地爱心人士和组织给我们很多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张军回忆,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女儿患病的打击,曾经一度让他们坠入谷底。是好心人伸出的援助之手,给了他们面对现实的勇气。治疗的日子里,张军送外卖挣钱,妻子贾清华则在医院陪护女儿。
“当时有不愿意留姓名的阿姨和叔叔,大概50多岁,经常来看望孩子;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姐姐,在孩子治疗期间给我们捐了很多钱;还有公益博主‘夏耦合’,一直想尽办法帮我们筹钱筹物……”张军的手机里,珍藏着很多女儿与这些好心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每每翻看起来,这位年轻的父亲眼眶里总会噙满泪水。其中一段视频,记录的是志愿者们为女儿圆梦的过程。“女儿很喜欢汉服,一直梦想着能穿上汉服拍漂亮的照片。志愿者在她临终前,带她去照相馆圆了这个梦。”看着视频里的女儿身着梦幻的裙子笑得格外开心,张军的泪水再也忍不住……
抹掉眼泪,续写爱的故事张军的经历,也是很多病友家属的历程。张军手机上的“病友群”,大都是与他们小两口一样的患儿家长。几年间,不断有人进群、有人退群。尤其是孩子去世的家长,都会选择退群、尽快离开这里,好走出这段伤心的记忆。而张军却始终没有离开。
特别是在孩子刚刚去世的那段时间里,巨大的悲痛一度让他消沉。他想过很多办法让自己振作起来,甚至在深夜睡不着时与手机上的AI软件对话。
“怎么才能走出痛苦?”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AI给他这样的回答。
张军抹掉眼泪,决心要把悲伤化作力量。他看到那些在“病友群”里寻求帮助的家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济南人给予他的“3年8个月”。
在济南好心人的帮助下,张军和贾清华在医院附近开起了这家“小林把子肉”。早上去医院帮有需求的病友挂完号,他就回到店里择菜、炒菜,为午餐作准备;午后稍微一休息,店里交给妻子打理,他又骑上电瓶车赶回医院,继续为外地病友办理各种业务;晚上店里打烊后,他还要再与病友沟通第二天的业务需求。一天下来,张军平均要往医院跑十几趟,周末他还要跟志愿组织一起做公益服务。
“3年8个月”,是约定也是承诺
“对于外地病友来说,来济南挂号,路费、住宿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我能帮他们提前办理好,他们到时候直接来就诊就行了。”挂号、缴费、咨询……张军对这些流程再熟悉不过。在过去的“3年8个月”里,这位父亲往医院跑了多少趟已经数不清。如今,凭借这些“经验”,他让很多迷茫的患儿家长,同样在异乡感受到了温暖。
“要住院号,不是门诊号,你再找找,别着急。”电话那头的家长有些慌乱,站在挂号窗口前的张军慢声细语地引导着对方。面对每一个陌生人,他总是特别耐心:“因为自己都经历过,所以特别理解他们。”
下午,“小林把子肉”门前聚集了好几位在这里歇脚的外卖员。他们都和张军一样,是陪孩子治病的父亲。其中一位“老许”告诉记者,他是跟着张军学跑外卖的。“因为干这个自由嘛,不耽误陪孩子治病。”正是这个原因,“爸爸跑外卖,妈妈陪孩子”成了这里很多患儿家庭的生活状态。
对于这些“外卖员爸爸”来说,这家餐饮小店像是一个临时的家。“饿了自己来打点饭吃,渴了自己倒水喝,困了就在这眯会儿。”
小店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避风港,也支撑起了张军和贾清华的小家,让他能够有精力去为病友们做更多事。
“未来有什么打算,会继续留在济南吗?”
“还没想那么远。最起码我要把志愿服务做满3年8个月。”张军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会感觉心里好受一些……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