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汇聚磅礴“工”力量 书写劳动新荣光(主题)
——青岛工会六年工作综述(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张蕾
阅读提示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颁授奖章,首位“人民工匠”从青岛产业工人中走出。“人民工匠”“大国工匠”、全国最美职工、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323名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506名市级以上最美劳动者(职工)、777个工人先锋号、2500个五一劳动奖……一大批挺起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脊梁的杰出劳动者代表竞相涌现,书写着闪耀岛城的劳动新荣光。
青岛第十四次工代会以来,青岛市总工会维权提效、服务提质、聚力建功助发展,储备9000余名工匠人才,推出10万余项职工创新成果,组织500多万人次职工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岗位建功,助企纾困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1.1亿元,维权服务挽回职工经济损失3.8亿元,组织16万余名劳模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2000多个工会阵地服务职工超千万人次,劳动主题新媒体传播声量超8000万人次,在“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大局、用心用情服务职工群众”的新征程上,担当起党联系职工群众的坚实桥梁和纽带,汇聚起百万劳动者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①青岛市“振超·工匠”特别节目暨全市“学习‘振超精神’争当工匠人才”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图/王子枫)
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中国梦·劳动美”奏响新篇章
设立山东省首个城市“工匠日”,建设全省首个劳模工匠主题展览馆,打造全国新时代特别受百姓喜爱终身学习品牌、全国优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突出“劳动”特色,贴近职工群众,青岛市总工会用一系列数智化、沉浸式、年轻态的职工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依靠劳动创造融入时代、奉献时代,唱响“中国梦·劳动美”。
以劳模工匠为主体的宣讲队伍走进181所校园厚植劳动情怀,在职工身边建设100个惠工宣讲点,带动各级工会组织惠工宣讲1854场。累计建成80个全国工会职工书屋,1179个市级职工书屋,搭建“惠工悦读”线上平台,让各级职工书屋共享阅读资源,时时处处为职工充电加油。建设了市-区(市)-企业三级赋能体系,打造了“职工家庭成长吧”“职工周末赋能吧”“职工夜校”等延时错时学习品牌,用科学系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课程助力职工职业成长。
为用高品质“劳动文化”吸引人,青岛市总成立职工原创文艺作品基地,培训形成了24支具备创作和辅导能力的职工文艺骨干队伍;推出获评全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工运纪录片《铸魂》、书籍《劳模工匠耀岛城》等原创文化作品,反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话剧《地铁六号线》在全市巡演。
15分钟全域直达,劳动文化阵地贴近人。1个市级和7个区(市)级工人文化宫,全部面向职工延时错时公益开放,在园区、楼宇建设168个微型工人文化宫——“新时代共享职工之家”;联系社会组织打造职工文体驿站;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工享列车”等移动阵地,助力工会文体服务15分钟直达职工。
劳模工匠展示馆、青岛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劳动者文化街和劳动广场等“五位一体”的市级阵地以及西海岸新区劳模风采展等7个区市级阵地,推出“劳模工匠面对面”等定制化活动,让职工在参观体验中具象化感知“三个精神”,与劳动场景同行共情。
青岛工会融媒体中心依托一个中央厨房,建设7大宣传阵地,推出职工思政课程库、技能绝活展示等“三个精神”视频精品库,带动各级工会以AI、卡通、微电影等形式制作《致敬!闪光的你!》等新媒体作品1350个。打造媒体互动形象,创作“工小鸽”融媒形象IP,通过真人扮演、漫画动画立绘、AI游戏、表情包等方式,与职工互动宣传“三个精神”,宣讲工会知识。邀请职工担任栏目主播,共同创作“一起上班吧”“xuan了,工匠”短视频专栏,全网浏览近千万人次;开展职工网络达人能力素养提升行动,共同推出劳动热点话题,引领全城唱响团结奋进的主旋律。
②青岛市湛山疗养院工会驿站每天配备一医一护,面向劳动者开展心理咨询、中西医门诊等系列健康服务。(图/王子枫)
激发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匠之城”打造开启新征程
培育大国工匠4名,市级以上工匠511人,储备工匠人才9000余名,帮助9218名一线职工提升学历素养,高技能人才与技能人才总量占比提升到35.74%……青岛市总牵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匠人才培育不断体系化科学化多元化,百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用创新创造点亮了新时代“工匠之城”。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举行,来自14个上合组织国家的工人代表,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装配钳工3个项目中同场竞技,以比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交流、互学互鉴,也为青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青岛市总深度融入全市中心大局,将劳动竞赛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精准发力,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比创新、比文明、比管理,推动青岛地铁建设工程、海底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加速推进,构建起以市级竞赛项目为引领、区(市)和行业竞赛为重点、企业竞赛为基础的多层次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1万余项。
职工群众性创新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青岛市总把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职工群众创新能力梯度推进相结合,构建起“五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推动高技术人员重大技术攻关创新和普通职工群众创新活动“两手抓”。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专项用于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和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出台《青岛市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全员创新决赛中获得全员创新企业赛道前10名的,分别给予3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在决赛中获得创新工作室赛道前20名的,分别给予3万元创新资助资金。同时,常态化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鼓励职工围绕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设计和设备更新维保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
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70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70个、创新型班组150个、职工创新能手100个、职工创新成果10万余项。各级创新工作室犹如创新的“孵化器”,年均培育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2024年度,全市职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首届职工创新创业活动周,展出实物模型和影音资料达1000余种,在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中,涌现出优秀创新成果30项,其中特等奖1项,有力推动了青岛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工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顶梁柱”。青岛市总全方位贯通工匠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的人才生态链,深入实施“青岛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续完善工匠人才梯次培育体系,制定《“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等20余条培育配套措施,构建起“青岛(大)工匠”“齐鲁(大)工匠”“大国工匠”三级梯次培育工作机制;构建“4+1+1+N”职工赋能体系,建成以1个省级、9个市级、26个区级工匠学院为主体的工匠学院矩阵体系。
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每年开展“致敬工匠”“匠星闪耀”等青岛工匠日8大版块活动;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担任中央、省、市“两代表一委员”,占比逐年提升。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的不断提高,增强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以实际行动助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③2023年“青岛工匠日”发布暨青岛市职工创新创业活动周启动仪式。(图/王子枫)
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会“娘家人”彰显新担当
青岛地铁“民主小立法”实施到班组最基层,各班组自行协商制定劳动纪律、绩效评价等班组管理制度;华电青岛发电公司职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参与“职工先进工作法、操作法”征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300万元……和谐劳动关系是城市发展之本,共享发展成果是民生幸福之源。青岛工会用“娘家人”的责任担当和温暖服务满足着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着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理谱成劳动关系“和谐曲”。建立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联动解决不同类型企业民主管理难点问题;实施“真情协商·和谐共赢”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推广“4+6+X”民主管理模式,已建会国有企事业单位、百人以上非公企业的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建制率动态保持在98%、96%以上,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2019年,青岛市总试点进企业免费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受检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下降73.9%。设立10295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及时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建立劳动争议“大数据监测预警+跨部门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实时监测失业解聘、社保欠费等密切反映劳动关系运行的数据,自动生成一至四级劳动争议预警信息。为84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帮助规范劳动关系,降低管理成本。
维权撑起职工权益“维护伞”。构建“123456”法律服务新体系,打造了莱西工会“一平台两机制”、即墨工会“信访源头治理”等4个在全国工会推广的法治化维权新样板,强大的法治化维权力量保障着职工劳动权益。
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基本制度”全落实。联合多部门开展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和电子集体合同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工资专项集体协商,推动超96%的百人以上企业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开展新业态行业集体协商,把平台抽成等实际利益诉求作为核心议题,让58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到工会组织的维护保障。
劳动权益维护“第一道防线”全覆盖。构建起以1个市职工法律服务中心、12个区(市)工会法律服务机构以及145个镇街(园区)职工法律服务站为框架的“三级”实体阵地网络,聘任300名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和100名工会专职法律工作干部以及1000名劳动争议调解员,“零门槛”援助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
④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市举行。(图/王子枫)
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协同联动法院、人社和司法部门“全链条”代表职工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处置,咨询、协商、调解、代理仲裁诉讼“一站通办”,市区两级工会组织都与同级法院建立“工会+法院”协调对接机制;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工会法律援助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工会职工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劳动维权联动服务站,现场“零距离”提供法律服务,解答职工法律咨询7.2万件,提供调解、代理仲裁及诉讼2.2万件。
服务筑就共享发展“幸福路”。依托公寓公共区域创新打造“惠工家”项目,推出“管家+平台”的服务模式,把多样化服务送进职工“家”中,已建成136家“惠工家”,入住职工5.4万余名,服务职工20万余人次。依托企业商家和各类公共场所打造784个工会驿站,累计服务职工300余万人次。在职工工作和生活聚集的企业、楼宇和园区建设新时代区域共享职工之家,提供学习阅读、体育健身、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1773项,覆盖企业6284家、服务职工74.4万余人次。
聚焦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持续开展“四季关爱行动”,累计筹集帮扶慰问和送温暖关爱资金4.71亿元,慰问职工260万人次,帮助2.1万余户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更精准聚焦职工就业、家庭生活等“急难愁盼”,出台助力经济发展十项措施,实施服务职工“十项实事”项目,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
每年开展“春送岗位”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推出“工惠易贷”为企业发放融资贷款2.7亿元;成立工友创业联盟,培育工友创业园228家,吸纳成员企业1049家,成立职工电商培训基地,创新推出“工创夜校”,助力近12万职工创业。组织16万余名劳模职工疗休养和健康体检,每年为2.5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等一线职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开展600余场缘系一线交友联谊活动,建设爱心妈妈小屋400余个,爱心托管驿站近300家,建设全市首家楼宇工会领办的托育中心,每年有2万余名职工子女受益。
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趋势,打造数字平台,优化服务流程。研发“困难职工自测小程序”,帮职工快速自测是否符合困难职工家庭条件;对接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一件事”系统,开展生活、医疗、助学等全方位帮扶服务“一网通办”,精准帮扶2500人次,发放救助金1000余万元。在移动平台设立“互助保障”模块,“键对键”服务职工,参保职工高达660.7万人次,发放互助保障金近4.8亿元,惠及90余万人次。创新制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市级地方标准,建成250余个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阵地,组建2300余人的职工心理健康队伍,推出“心世界・新天地”线上平台,服务302万人次。
⑤2024年青岛市新业态行业集体协商攻坚行动经验交流活动。(图/王子枫)
增强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改革创新焕发新活力
青岛市总扎实推进落实群团组织改革举措,在机制体系的变革中,在模式路径的探索中,逐步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组织体系,持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让工会组织彰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践行维护权益、服务职工的本质。
党建引领葆“向心力”。构建“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格局,在市委“两新”组织党委领导下,会同14个市级行业(综合)党委联动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用、治理共抓、服务共享,持续推动新兴领域建会入会工作,在10类新就业群体成立8个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25万余人;社会组织动态建会率保持在85%。
探索“党建引领、群团联动”新模式,联动发布35项群团服务项目,开展群团协作专题疗休养、“青岛爱心救·救在身边”等活动,在服务职工中展示工会作为,为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李沧区总工会创新打造“红色新锋”阵地,实施“党工共建共治一站式服务”模式,成立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107家,带动12046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服务会员,引领会员,推动会员入党,促进了党建工作。
机构改革增“源动力”。领导机构改革深化,建立领导班子“专挂兼”制度,挂职兼职领导干部比例达到40%;基层和一线人员在工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比例分别达到68%、40%、31%以上。机关职能改革深化,整合直属事业单位功能,优化工会组织内设机构,事业单位活动场所全部回归职工、回归公益。
干部队伍改革深化,“交流+遴选+社工”相结合,建立动态400人左右的社会化工作者队伍和5万多人的志愿者工作队伍;“下沉一级”,开展镇、街道工会主席跨级调训以及“作风能力提升年”“创新提质年”等工会组织赋能活动以及年轻干部攻坚调研、“四下基层”集中服务月、基层工会干部技能竞赛等工会干部素质提升活动,力推工会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基层理论宣讲、调查研究、问情问计、解决难题。
组织优化促“协同力”。工会组织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网络化一体化协同化服务职工。健全完善市直工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管理体系,建强医务、建设、教育等产业工会。扎实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完善经费回拨补助等激励制度,建强10个区(市)总工会。完善“小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建强356个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133个镇街总工会以及1956个社区、村居工会组织,推动1.5万个基层工会组织形成纵横交织、条块结合的工会组织体系。同时,大力推动入会模式创新,建立网上会员之家,推动小微企业职工、新业态“零工”便捷加入工会“大家庭”;大力推动“会、站、家”一体化建设,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有力有效服务194万会员的组织网络,培育省级职工信赖职工之家280个、模范职工之家222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85家。
模式重塑增强创新力。数智化不仅优化了服务模式,也带动了工作模式变革。青岛市总利用新技术,重塑工作模式,构建以移动客户端为主体的“智慧工会”,吸引167万会员实名认证,建设覆盖三级工会的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办公平台。线下业务“应上尽上”,建成入会转会、心灵关爱等37个服务模块,直接服务职工项目全部开通“网上办理”。多项服务“一键响应”,建设劳模区块链系统、职工赋能区块链系统和惠工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和基本服务“一键共享”,工会服务阵地“一键导览”。业务办理“数智转型”,汇聚20亿条基础数据,开发16个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工会业务动态跟踪和精细化治理。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