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量海外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得以变身“国际书”,焕发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生机与活力。过去我国外宣工作常常囿于如何更有效地“走出去讲自己的故事”,如今突如其来的海外“自来水”为我国国际传播带来新气象,也提出了新要求。

为何是小红书
以小红书为媒介的跨国民间交流现象,有偶然性,但也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TikTok难民潮”下,小红书成为数字抗争与赛博迁徙的首选阵地。TikTok被禁引起海外网友强烈抵触,部分美国民众和依赖TikTok谋生的内容创作者通过注册同为来自中国的小红书,并自称“TikTok refugee”(TikTok难民)的自嘲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以及寻找新社交平台的无奈。小红书快捷的注册方式以及与国际平台“Instagram”相似的使用体验也为海外网友“丝滑入场”提供了天然契机。
其二,以去政治化内容生态塑造乌托邦式社交媒体。小红书以“分享和发现美好世界”为口号,从“内容种草”到“电商崛起”,聚集海量时尚包容的年轻人,联手打造出“去地缘政治”的独特内容生态。如此友好、轻松的氛围与海外用户心目中的完美社交媒体形象高度契合。此次大量境外用户的加入并未引发“原住民”的反感,反而通过“帮起中文名”“中美人民开始对账”“帮写英文作业”“交猫税”等高频互动,营造了赛博“和谐世界”。这番景象算得上是逆全球化中的昂扬消息——再坚固的地缘疆界和激烈的意识形态摩擦,都挡不住生活的融合与交错。
其三,中外交流热潮强势回归,多方助推迎来流量红利。中国进一步放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韩国游客组团来沪等热点事件,均显现出因疫情淡化的中外交流正加速回暖,中外友谊与国际交往叙事将再度成为主流。小红书“跨境狂欢”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一些海外MCN机构和在中国生活的外国网红对小红书的热情推介,也为小红书带来不少流量。
国际传播蕴含新机遇
“TikTok难民”主动拥抱中国社交媒体,呈现出极为友好的交流氛围,展现了全球数字交往的新气象。从我国的国际传播视角出发,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一是开辟数字民间外交新途径,打破美西方刻意炮制的“认知壁垒”。基于社交网络的民间跨文化互动,可作为官方外交的有力补充,尤其是在“对美外交”中发挥作用。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幸福生活细节的自主展现,是最好的对外宣传,而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人民生活的安全感、稳定感和满足感。“理越辩越明”,通过民间“信息对账”展示出的真实中国形象,有助于海外民众更全面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
二是彰显华夏文明与大国格局,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民众对海外网友展现的善良、谦逊、热情,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大国风范,还借助这一契机让国际社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尽管远隔重洋,但中国人民同样珍爱和平、向往友好共存。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村村民理念将进一步被理解与认同。
三是扩大外宣和内宣覆盖面,全方位提升中国故事传播效能。借助国际化平台,以普通民众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广受国际用户喜爱,既能激发海外民众兴趣,又有助于增强中文社交平台黏性,扩大外宣受众范围。与之同时,比较是认同的开始,从海外用户分享的网络内容能反映出国际舆论和经济民生的真实情况,让国内民众更加了解海外对中国文化、中国模式、中国制度的接受与向往,从而有效增强民族自信心,对内对外都有价值和意义。
舆论安全隐忧与多维应对途径
新气象提供新思路,打开新格局,也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激增的海外用户,以小红书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平台可能迎来诸多舆论安全挑战。
一是多模态信息审核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不同国家、地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存在差异,中外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观念冲突。需警惕别有用心之人在舆论场中制造争端、挑拨离间,破坏各国人民友好互动的局面,以达成抹黑我国形象的目的。对于视频、图像中可能涉及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或军事机密的敏感信息,如附上定位的军营建筑、武器装备或训练场景等,平台也应采取严格管理举措。
二是伪造境外IP或打着“爱国”旗号的流量骗局与黑产渗透。显示海外IP不等于真正的海外用户。黑产团队可能以“假老外”身份引流,借机涨粉养号,传播虚假信息或有害内容,从中牟利。
三是“语言体贴”与“算法迁就”之间潜藏的隐性文化风险。在交流语言上,不少中国用户使用英语发布信息以提升中外沟通的流畅度。在内容分发上,网友们被推送了许多与外国人相关的信息,打破了原有的兴趣标签规则。因此,应警惕过于迎合对方文化而忽视自身文化本体性的过度调整,这种做法易引发反感,也不利于建立健康、平等的文化交流生态。为此,平台应着力优化AI语言翻译功能,改进内容分发算法,在确保中外网友文化互动便利的同时,实现文化立场的平衡与尊重。
四是“美式恶作剧文化”热潮退去后的社会心态与流量落差。美国盛行“恶作剧”文化,这种文化驱使大量外国网友跟风入驻小红书,目的在于控诉本国政客。一旦“恶作剧”的热度消退,他们可能会迅速撤离,导致小红书用户大量流失。这种流量的剧烈波动可能对平台内容生态、商业模式以及国民热情的迎客心态造成负面冲击。“冷却”问题随时可能出现,需提前预判并采取应对措施。
在坚决守护国家舆论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让小红书的“红”成为常态。
在内容策展方面,“花式”打造中国叙事矩阵。把握流量高峰,策划系列契合国际受众兴趣的中国话题,如发起“中国印象”“生活方式交流周”等话题活动,吸引优质国际网红博主、偶像明星和社会精英参与中国故事的创作与传播,增强跨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在用户维护方面,以“利益共同体”为驱动,巩固平台国际黏性。在经济价值上,以广告分成、用户打赏、电商佣金等方式鼓励海外用户盈利。对于影响力较大的“种子”用户及MCN运营团队,可提供专项补贴、流量扶持和奖项激励来增强创作积极性。在能力价值上,通过免费课程(如中文学习)、认证计划(如“中国文化推广大使”认证)、访问交流(如非遗体验)等形式提供技能培训和成长支持。这既有助于海外受众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特长,还能增强其在平台上的成就感与归属感。
在算法升级方面,优化多模态信息安全预警能力,提升技术防御质量与效率。结合AI与人工审查,重点识别文本、视觉、听觉数据中蕴含的不当言论、错误观点、仇恨宣言,并及时予以清除。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开展融合境内—境外、中文—外语、长期—短期、常态化—非常态化的多维度跟踪、评价与研究,实现对跨文化交流场景下偏差意识形态渗透的精准风险评估、科学态势预判。加大对境外账号的背景审查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操控势力,切实维护平台内容生态的健康与安全。
在法律合规方面,加强数据隐私保护,防范国际舆论的歪曲诋毁。国际上炒作中国应用对他国国家安全构成所谓“网络安全”和“隐私风险”的污名论可能随时出现。小红书应严格遵守关于数据处理合规性的法律要求,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不受质疑,为平台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