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佛山某门窗公司侵权宜家,被判赔200万元!

2025.02.09 | 念乡人 | 11次围观

近日,宜家(IKEA)诉佛山某门窗公司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引发广泛关注。

佛山某门窗公司侵权宜家,被判赔200万元!

案情回顾发现,佛山某门窗公司在门窗产品上使用了与“IKEA”高度近似的标识。宜家认为,该标识足以引起公众混淆或误认,损害了宜家的商誉,并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佛山门窗公司则辩称,其产品类别与宜家主营的家居产品不同,不应构成侵权。最终,法院认定宜家的“IKEA”商标具有较高知名度,并对其予以驰名商标保护,即便门窗产品与宜家主营业务不属同一类别,该门窗公司的使用仍构成商标侵权。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持续使用时间、市场知名度、销售规模等,认定“宜家”为驰名商标。佛山某门窗公司等未经许可,在类似商品中使用“精工·静音·更宜家”标识及“IKEA”商标,不仅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还容易使相关公众对涉案商标联想到“宜家”,认为佛山某门窗公司与宜家公司存在特定的联系,构成侵权。遂判决佛山某门窗公司等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偿宜家公司经济损失200万元。佛山某门窗公司等不服,提起上诉,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门窗与家具是否属于同类商品。佛山企业抗辩称:"我们的金属门窗与宜家的沙发、橱柜毫无关联。"但法院根据《商标法》第十三条,首次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宜家"为驰名商标,突破《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类别限制,开创了跨类保护的先例。"这意味着,当某个商标具备足够市场影响力时,其保护范围可突破商品分类表限制。"知识产权律师张明指出,此判决为家居行业树立了重要标尺——头部企业的品牌价值将获得更立体的法律屏障。

从"像素级抄袭"到"寄生性营销" 案件中的侵权行为极具代表性。涉事企业将"IKEA"变形为"精工·静音·更宜家",既未完全复制商标,又通过文字游戏建立品牌联想。这折射出当前侵权手段的进化趋势:

1. 寄生性攀附:通过"宜家品质""XX版宜家"等擦边宣传,诱导消费者产生品牌关联想象 。

2. 跨业态侵权:建材企业傍家居大牌,利用消费者对头部品牌的全产业链认知误区 。

3. 区域化隐蔽:在三四线城市及电商平台,以低价倾销混淆市场,某行业调查报告显示,76%的家居建材企业遭遇过商标侵权,其中跨品类模仿占比达43%。

而对企业而言,维权面临时间成本与地域壁垒的双重枷锁。宜家此次维权历时22个月,尽管获赔200万元,但相较于全球打假每年超2亿美元的投入,仍显悬殊。更多中小企业则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面对行业困局,多方正在探索解决方案:顾家家居等企业引入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设计图纸的全程溯源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发起"正品溯源计划",已有127家企业接入;广州互联网法院试点"知识产权纠纷云审理"机制,缩短审理周期6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应建立家居建材行业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将侵权记录与企业信贷、招投标挂钩。

宜家胜诉案是一记警钟,昭示着粗放增长时代的终结。当消费者为"佛山宜家"买单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劣质产品,更是对整个行业创新生态的透支。唯有构建起尊重创新的行业伦理,中国家居建材业才能真正从"制造"走向"智造"。在这场品牌价值与侵权成本的赛跑中,法律的利剑正在加速出鞘。

文章来源:77°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