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称,小红书涉嫌泄露未成年隐私及内容审核不严问题。
12月5日传来消息,小红书对报道提及的审核漏放情况致歉,并透露平台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未成年治理专项。
记者调查:小红书推送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短视频
根据央视的报道,今年9月,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这个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起初蒋先生以为是平台推荐了一些青少年用户的体验,但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视频被推送过来,让蒋先生感到担忧。
记者下载了“小红书”App,选择了用户年龄为“20岁”的成年人,随后,App推荐记者选择兴趣板块,记者选择了“读书”“文具手账”等。完成注册进入App短视频页面后,记者发现页面已经推荐了不少和“日记手账”相关的短视频,而记者在几次刷屏操作后,一些以未成年人图片为封面的短视频就被App推荐过来。
在几条短视频中,记者发现,视频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
在App页面上,大量以未成年人为主角的短视频中不时还夹有网络游戏介绍的短视频,其名称和封面带有极强的性暗示。而一些封面为衣着暴露的女性视频和大量包含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也夹杂在一起,用户无法选择设置区分。
法律学者:平台涉嫌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央视记者查询发现,“小红书”App在其官网上表示用户数超过了3亿人。在记者持续两个多月的浏览中,发现该平台存在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留言审核不严的乱象。
“小红书”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短视频数量多,造成了审核的漏洞。而记者发现,在“小红书”App的用户协议中特别指出“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个人信息保护”,但在其《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协议中却注明,“监护人在使用社区、晒单及其他信息发布功能时,如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即表示已经同意我们收集和按照本政策的内容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而记者在对“小红书”平台的工作人员进一步采访中得到回复却是“短视频平台面向未成年人开放注册,并不需要实名注册,基本上有手机号、QQ、微信这些都是可以注册的”。
一边是未成年人自己可以注册使用拍摄并发布短视频,另一边在用户协议中却又说明,视频默认是在监护人监护下发布。法律学者指出,如此做法,平台涉嫌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造成了目前内容审核出现的问题。
平台回应:对用户要求实名认证恳请用户举报
针对央视曝光的上述问题,小红书回应称,报道中提及的部分内容,在平台此前的未成年专项回查中已经被处理。对于实名认证问题,平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用户要求实名认证,包括新注册用户及发布笔记、评论用户均需绑定个人手机号,专业认证、带货用户需上传个人身份证。
据悉,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小红书先后成立了多个未成年治理专项,包括升级和优化青少年模式,严禁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严禁炒作“网红儿童”、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及其他不符合正向价值观的内容等。
小红书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平台将启动新一轮未成年治理专项,提升未成年用户和相关内容的识别能力,并重点针对未成年短视频内容、评论区画风等问题展开治理。“我们深知未成年问题无小事,需要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加大治理力度。”
“我们也恳请广大用户,通过平台举报渠道,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及账号进行举报,平台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件反思
短视频平台应严格履行法律规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人,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法律学者指出,在短视频受众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网络平台应该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和信息加强管理,发现违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等。
对于短视频平台提供未成年人注册的渠道,法律学者表示,平台应当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的短视频进行专门分类管理,不能放任其账号与成年人账号混杂在一起,更不应该主动推荐给陌生用户。
对于实名注册的问题,自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涉及互联网社区的管理规范相继出台,明确了在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跟帖评论服务、群组信息服务以及公众账号信息服务中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综合央视等
【来源:华商网】
版权声明
本文系作者授权念乡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